开发区动态

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开发区动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2 点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王铁山  徐云峰  李艳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需要大量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支撑需要各领域各专业人才共同努力,才能把自贸试验区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实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目标当前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自贸试验区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当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自贸试验区的需求匹配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基本没有明确自贸试验区及相关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过程中教授的多是通识性知识,缺乏因地制宜针对具体行业和工作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也缺乏根据工作实际主动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反映现实需求多样性与培养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操作起来过于生硬之间矛盾。检验培养效果应更多从社会现实、行业需求、企业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

培养内容陈旧。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制定方面陈旧,缺乏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对急需的跨境电商、科技金融、智慧物流、智能科技、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等前沿领域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及时调整相关设置和内容,办学缺乏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特色如,近年发展迅速的跨境电商技术对相关国贸、物流、营销、信息管理、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的教学方案和内容提出新要求然而目前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还体现不出最新内容变化甚至多数教师自身还未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培养方式单一。当前培养方式重理论而轻实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仍然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授课方式。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厌烦情绪,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实验实训主要停留在实验室,或运用软件进行模拟训练。校外实践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地实践。而这类实践内容很少企业实际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过少,且多流于形式,很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渠道匮乏。现有的校企合作往往深度不足、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合作的主要内容多停留在培训、见习层次。学生很难进入企业实际岗位,接触实质性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等深层次的合作参与度低。此外,多数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资源和实践条件有限,导致所培养人才缺乏国际化视野。

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定制培养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

上海某高校因应上海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首先协同相关高校、法院及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成立合作培养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的平台。其次,明确自身自由贸易、法治两大学科优势,明确目标为自贸试验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复合人才,因此开设了自贸试验区法治方向的法律硕士项目,继而筹建自由贸易法治博士点。三是针对自贸试验区实际需求,设置自贸试验区法治、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同时强化国际交流能力,75%的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四是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采取授课为辅、课题研究为主的式,强化自贸试验区法治实践与研究,强化问题导向的研究风格设立自贸试验区法治创新项目作为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南;采取高校法学教授和当地法院专家的双导师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针对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真刀实枪”地开展调研,切实提出解决方案。五是法学院与法院共同成立自贸试验区司法研究中心,筹备成立自贸试验区法治研究会,共同推进自贸试验区法治的高水平研究,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司法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合作双方的专业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

“四维五定”系统培养数字经济人才

甘肃庆阳某高校为支持本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发展数字经济聚焦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人才需求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作为项目承接方高校提供2000平方米场地用于硬件基础支撑与省内其他高校以及落地企业签署联合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协议。庆阳市政府印发庆阳市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政府、企业、高校、智库“四个维度”,定单、定位、定向、定量、定时“五个措施”的“四维五定”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培训见习基地、就业、补贴具体支持政策全力支持该高校打造数字经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云平台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贵州某高校通过与中国联通共建移动通信大数据产教研云平台,采用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该校打造了包括移动通信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AI实验室在内的云平台,面向生产实际,强化课程内容与新技术对接专业设计引入生产数据和内容,邀请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面向客户的项目技术解决方案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动此外,该校还积极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推动学生就业和促进科技竞赛不断探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应对时代挑战。

三、自贸试验区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大量各类人才,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措施。

明确培养定位,理顺培养思路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影响和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关高校首先应明确面向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征。但是,切忌把多学科交叉变成“大杂烩”,切忌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这就要根据现实需求,按不同领域和岗位把人才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一线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专业性、高技术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行业院校的理工学科培养综合管理型人才主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优势来培养。分类培养的基础上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功能,聚焦能力培养,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这就要处理好教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实现三者之间相互促进。首先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对应自贸试验区建设哪个领域和岗位,然后在围绕该领域和岗位“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实践

创新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要主动做好自贸试验区发展情况、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信息调研,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教学计划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适应市场需的知识能力结构。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高校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同时,推动与相关商协会合作优化相关专业课程结构,开设课程,强调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强调人才培养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适应性二是强化实践教学,鼓励面向自贸试验区建设开设实践课程,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内容嵌入相关专业。三是完善模块课程,实现到专业密切相关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提升技能。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素质拓展。四是提升综合能力要在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人文修养、理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接触社会、锻炼能力,培养跨文化素质。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高地,其从业人员应具备高水平跨文化素养,在跨越国别、宗教、语言、习俗、行业、专业、岗位等方面实现有效沟通。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形成双轮驱动,以综合实力铸造自贸试验区人才培养特色。

创新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

着重抓师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实战能力。一是鼓励教师成为同时适应高校和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措施、培养途径、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或者从相关企业引入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充实师资鼓励教师结合专业专长,在专业相关学会和企业兼任理事、顾问和专家等职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是为教师制定挂职实践计划,利用寒暑假或教学任务较少的时段,分期分批地到自贸试验区及区内企业进行挂职实践。是建设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等,推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研发、生产、管理活动中的技能训练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设置实务讲解、小组研讨环节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完善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融合

首先,加强高校与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合作,加强专业间的支持与关联,使每个专业与当地产业有效对接。校企共同成立新产品研发工作室,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同时提高师资水平。校企双方还积极参与对方的重要研发项目,强化企业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对接,促进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其次,畅通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不深等现象,逐步建立互利共赢、深层次的稳定合作关系。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加强支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高校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动学生走向工作一线,与社会深度接轨,在企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重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动生产关系系统变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坚持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打造产教融合新格局。在高校特色学科中深度嵌入数字经济技术,鼓励推动各类学科交叉渗透,既要统筹谋划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要前瞻布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鼓励校企数据开放、横向课题合作,提升人才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型人才开发体系和机制此外,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学科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相关学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直面现实问题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

当前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一个原因,培养目标和过程没有面对将来的现实问题,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因此,首先必须现实问题导向,打通产教融合畅通企业“产业链”与高校“创新链”,打破校企对接“围墙”,实现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效匹配,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其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联合高校建立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先行先试,以自主创新成果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再次,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与助力功能,为校企关键核心技术合作重大项目的研发、用地、信贷、税收等开设“绿色通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解决技术关键领域的产教融合。

 

(来源《智慧中国》2022年第10期)


 

王铁山  徐云峰  李艳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需要大量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支撑需要各领域各专业人才共同努力,才能把自贸试验区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实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目标当前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自贸试验区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当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自贸试验区的需求匹配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基本没有明确自贸试验区及相关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过程中教授的多是通识性知识,缺乏因地制宜针对具体行业和工作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也缺乏根据工作实际主动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反映现实需求多样性与培养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操作起来过于生硬之间矛盾。检验培养效果应更多从社会现实、行业需求、企业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

培养内容陈旧。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制定方面陈旧,缺乏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对急需的跨境电商、科技金融、智慧物流、智能科技、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等前沿领域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及时调整相关设置和内容,办学缺乏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特色如,近年发展迅速的跨境电商技术对相关国贸、物流、营销、信息管理、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的教学方案和内容提出新要求然而目前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还体现不出最新内容变化甚至多数教师自身还未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培养方式单一。当前培养方式重理论而轻实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仍然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授课方式。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厌烦情绪,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实验实训主要停留在实验室,或运用软件进行模拟训练。校外实践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地实践。而这类实践内容很少企业实际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过少,且多流于形式,很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渠道匮乏。现有的校企合作往往深度不足、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合作的主要内容多停留在培训、见习层次。学生很难进入企业实际岗位,接触实质性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等深层次的合作参与度低。此外,多数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资源和实践条件有限,导致所培养人才缺乏国际化视野。

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定制培养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

上海某高校因应上海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首先协同相关高校、法院及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成立合作培养自贸试验区法治人才的平台。其次,明确自身自由贸易、法治两大学科优势,明确目标为自贸试验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复合人才,因此开设了自贸试验区法治方向的法律硕士项目,继而筹建自由贸易法治博士点。三是针对自贸试验区实际需求,设置自贸试验区法治、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同时强化国际交流能力,75%的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四是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采取授课为辅、课题研究为主的式,强化自贸试验区法治实践与研究,强化问题导向的研究风格设立自贸试验区法治创新项目作为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南;采取高校法学教授和当地法院专家的双导师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针对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真刀实枪”地开展调研,切实提出解决方案。五是法学院与法院共同成立自贸试验区司法研究中心,筹备成立自贸试验区法治研究会,共同推进自贸试验区法治的高水平研究,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司法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合作双方的专业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

“四维五定”系统培养数字经济人才

甘肃庆阳某高校为支持本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发展数字经济聚焦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人才需求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作为项目承接方高校提供2000平方米场地用于硬件基础支撑与省内其他高校以及落地企业签署联合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协议。庆阳市政府印发庆阳市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政府、企业、高校、智库“四个维度”,定单、定位、定向、定量、定时“五个措施”的“四维五定”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培训见习基地、就业、补贴具体支持政策全力支持该高校打造数字经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云平台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贵州某高校通过与中国联通共建移动通信大数据产教研云平台,采用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该校打造了包括移动通信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AI实验室在内的云平台,面向生产实际,强化课程内容与新技术对接专业设计引入生产数据和内容,邀请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面向客户的项目技术解决方案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动此外,该校还积极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推动学生就业和促进科技竞赛不断探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应对时代挑战。

三、自贸试验区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大量各类人才,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措施。

明确培养定位,理顺培养思路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影响和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关高校首先应明确面向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征。但是,切忌把多学科交叉变成“大杂烩”,切忌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这就要根据现实需求,按不同领域和岗位把人才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一线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专业性、高技术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行业院校的理工学科培养综合管理型人才主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优势来培养。分类培养的基础上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功能,聚焦能力培养,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这就要处理好教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实现三者之间相互促进。首先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对应自贸试验区建设哪个领域和岗位,然后在围绕该领域和岗位“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实践

创新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要主动做好自贸试验区发展情况、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信息调研,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教学计划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适应市场需的知识能力结构。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高校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同时,推动与相关商协会合作优化相关专业课程结构,开设课程,强调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强调人才培养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适应性二是强化实践教学,鼓励面向自贸试验区建设开设实践课程,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内容嵌入相关专业。三是完善模块课程,实现到专业密切相关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提升技能。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素质拓展。四是提升综合能力要在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人文修养、理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接触社会、锻炼能力,培养跨文化素质。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高地,其从业人员应具备高水平跨文化素养,在跨越国别、宗教、语言、习俗、行业、专业、岗位等方面实现有效沟通。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形成双轮驱动,以综合实力铸造自贸试验区人才培养特色。

创新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

着重抓师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实战能力。一是鼓励教师成为同时适应高校和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措施、培养途径、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或者从相关企业引入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充实师资鼓励教师结合专业专长,在专业相关学会和企业兼任理事、顾问和专家等职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是为教师制定挂职实践计划,利用寒暑假或教学任务较少的时段,分期分批地到自贸试验区及区内企业进行挂职实践。是建设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等,推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研发、生产、管理活动中的技能训练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设置实务讲解、小组研讨环节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完善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融合

首先,加强高校与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合作,加强专业间的支持与关联,使每个专业与当地产业有效对接。校企共同成立新产品研发工作室,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同时提高师资水平。校企双方还积极参与对方的重要研发项目,强化企业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对接,促进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其次,畅通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不深等现象,逐步建立互利共赢、深层次的稳定合作关系。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加强支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高校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动学生走向工作一线,与社会深度接轨,在企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重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动生产关系系统变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坚持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打造产教融合新格局。在高校特色学科中深度嵌入数字经济技术,鼓励推动各类学科交叉渗透,既要统筹谋划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要前瞻布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鼓励校企数据开放、横向课题合作,提升人才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型人才开发体系和机制此外,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学科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相关学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直面现实问题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

当前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一个原因,培养目标和过程没有面对将来的现实问题,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因此,首先必须现实问题导向,打通产教融合畅通企业“产业链”与高校“创新链”,打破校企对接“围墙”,实现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效匹配,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其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联合高校建立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先行先试,以自主创新成果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再次,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与助力功能,为校企关键核心技术合作重大项目的研发、用地、信贷、税收等开设“绿色通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解决技术关键领域的产教融合。

 本文作者王铁山系协会特邀专家。

(来源《智慧中国》2022年第10期)


相关连接

版权所有:陕西省国际投资促进网 陕ICP备14010378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尚德路155号西安中维尚德大酒店610室

陕西省外来投资企业投诉与咨询服务热线:400-0110-029

联系电话:029-85393074 / 85215684 E-MAIL:kefu@shaanxiinvestment.com